奉拜鑄銅關公的寓意
后世對關羽的稱謂并不相同,有的稱“關帝”、有的稱“武圣”、有的稱“武財神”、不難看出,關羽的形象在民間已經(jīng)逐步“神化”,越來越多的人把鑄銅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、行業(yè)神和財神,供于案臺,時時奉拜。
關羽的故事在大面積流傳,因此對于關公的崇拜也迅速擴散,尤其在宋末,宋朝為金國所敗失去大量北方疆土時,偏安一隅的南宋人在心理上與三國中的蜀漢同病相憐,并堅信“正統(tǒng)”在自己一方,又由于關羽在《三國志》中所表現(xiàn)出的“安漢扶劉”,以至于大量的南宋文人處于政治需要,開始大力倡導和擴散關公崇拜的思想。
在陳壽的《三國志》中,關羽作為名將,神勇無敵可卻魯莽傲慢;宋元時期的《三分》在此基礎上,創(chuàng)造出關羽誦《左傳》的形象,進而在勇武之上又添加了忠義的人格,又通過以“桃園結義”、“降漢不降曹”、“漏橋挑袍”、“古城會”等一系列情節(jié)使得關羽的形象更加飽滿。
從唐代頗有“地方性質(zhì)”的民間崇拜,到宋元時期官方崇拜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形象,再到明清期間官方與民間都普及開來的“關公崇拜文化”,在這三個周期中,關公的形象同時也在不斷的發(fā)展、重塑和完善。而官方宮廷文化和民間文化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走向一致化。
關公的形象其實是經(jīng)過兩個方面的融合,一是最開始民間從《三國志》中所接收到的“勇武、兇悍”的主要特征,二是代表官方所想要傳達的“忠義、禮信”特征,而宋元時期所謂關公形象的重塑,其實就是民間文化和當時“正統(tǒng)”的儒家文化相融合的過程。在對關羽形象的塑造過程中,賦予了當時作為主流的儒家文化,因此才創(chuàng)造出一個全民崇拜的關公形象。